广信区花厅镇:茶香飘出致富路 绿水青山绘新篇(图)
广信区花厅镇:茶香飘出致富路 绿水青山绘新篇(图)
广信区花厅镇:茶香飘出致富路 绿水青山绘新篇(图)逐风蹁跹,振翅高飞。候鸟,堪称“空中(kōngzhōng)旅行家”,它们跨越千山万水(qiānshānwànshuǐ),于季节更迭间勾勒出灵动的(de)(de)生命轨迹,在自然的壮丽史诗里书写着生意盎然的篇章(piānzhāng)。为守护这份生机与灵动,无数身影深耕于候鸟保护与研究领域,用无尽的热爱与坚守,照亮这些“天空精灵”的迁徙路。
今年5月10日(rì)是世界候鸟(hòuniǎo)日。我们邀请4位参与候鸟保护的一线工作者,分享他们在候鸟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。
讲述人:江西余干县公安局康垦鄱阳湖(póyánghú)渔鸟生态保护(bǎohù)派出所民警 张世恩
站在(zài)鄱阳湖边的(de)草洲上(shàng),看着成群的白鹤掠过天际,这些年与“天空精灵”相处的点滴历历在目。今年是渔鸟派出所(pàichūsuǒ)成立的第四年,也是我在这里工作的第四年。从打击非法捕捞(bǔlāo)的“水上卫士”,到守护鱼鸟的“生态警察”,如今,我的角色不仅仅是执法者,更是“生命通道”的筑路人。
2021年2月,我们所作为全国首个以“渔鸟”命名的派出所挂牌成立。随着长江(chángjiāng)“十年禁渔”启动,鄱阳湖面临新的挑战(tiǎozhàn):候鸟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,生态保护需要更专业(zhuānyè)、专门的队伍。62公里湖岸线(ànxiàn)、640平方公里水域,渔鸟派出所成为构筑人、鸟、鱼和谐(héxié)共生家园的守护者。
巡湖(xúnhú)是我们的基本工作。由于湖岸线长、水域面积大,光靠人力巡湖,实在盯不过来(guòlái)。后来,县里加大投入建成“智慧鄱阳湖”生态管控平台,7架(jià)光电设备、4座无人机场(jīchǎng)、463路监控织成天网。一旦系统(xìtǒng)预警显示(xiǎnshì)湖面有可疑船只,公安、渔政联动,十来分钟就能到达现场。通过高空瞭望镜头,我们还能清晰看到15公里外候鸟的觅食状态,仿佛长了“千里眼”。
4年来(niánlái),我们救助(jiùzhù)了22只(zhǐ)野生动物,包括21只候鸟和1只麂。记得在一个冬夜,我们接到群众举报:有人在湖区架设捕鸟网。我们在齐膝深的(de)泥沼里摸索了2个多小时,终于(zhōngyú)找到了3张长达20多米的捕鸟网,网上挂着3只奄奄一息的白琵鹭。我用棉警服裹(guǒ)着鸟儿,带回派出所的临时救助站,给它们喂葡萄糖水,用吹风机慢慢烘干羽毛……凌晨4点,当最后一只白琵鹭终于抬起头时,我们悬着的心(xīn)终于踏实了——这一夜的辛苦,值得!
我们还办过候鸟“幼儿园(yòuéryuán)”。去年冬天,我们巡湖时发现了4只小天鹅幼鸟,它们(tāmen)可能是在(zài)迁徙中(zhōng)与父母走散了。我立即联系相关部门,在湖边圈出一块安全水域,每天投放玉米、水草。令人惊喜的是,附近的成年天鹅群主动当起了“保姆”,带着(zhe)这些小天鹅觅食。2个月后,这群“幼儿园小朋友”终于跟上大部队北飞。
今年年初,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(báiguàn)成了我们的“特殊客人”。它在(zài)康山水域被渔网缠住,左翼(zuǒyì)严重受伤。我们请来省里的专家诊治,每天记录它的恢复情况。这只白鹳熟悉环境后,和人特别亲近,康复期间经常(jīngcháng)跟着巡湖的快艇“遛弯儿”。放归那天,它在空中盘旋了3圈才离开(líkāi),像是在跟我们道别。
近年来,鄱阳湖生态环境越来越(yuèláiyuè)(yuèláiyuè)好,来这里安家的候鸟也越来越多(duō)。余干公安通过在微信群宣传护鸟知识、走进学校开展“小候鸟课堂(kètáng)”等做法,让护鸟渐渐变成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过去,有些渔民觉得鸟抢了(le)鱼,现在可不一样了,不少退捕渔民成了护鸟志愿者,昔日的“捕鸟能手”老周就是其中一个。他熟悉每处候鸟栖息地(qīxīdì),给保护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,去年还协助我们救了2只灰鹤。
湖是大家的(de),鸟也是。你(nǐ)看,夕阳西下,鹤群掠过金色的湖面,这就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。我们守住的不仅是鸟,更是咱鄱阳湖的魂。
AI加持下(xià),更多“新朋友”跨越山河
讲述人(rén):云南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工程师 张志中
滇池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众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或(huò)迁徙途中的“驿站”。初冬时节(shíjié),清晨的薄雾(bówù)还未散尽,滇池湖面就会传来(chuánlái)红嘴鸥的鸣叫声。等到春回大地,气温渐暖,红嘴鸥们告别昆明,开启北迁之旅。5月初,在滇池海埂东码头,我们还能见到一小群(xiǎoqún)逗留的红嘴鸥,它们或在湖面嬉戏,或于蓝天翱翔……
作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一员,我见证了科技对(duì)候鸟观测与保护的帮助。滇池这片(zhèpiàn)水域(shuǐyù),正逐渐成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的科技护鸟样板。
观测鸟类该用什么工具?或许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望远镜。前些年,我们的观测工作确实离不开它。如今我们用上了更加智慧(zhìhuì)的方式。你看,在AI智慧鸟类观测系统中,高清摄像机和麦克风正在滇池几片示范区域实时捕捉着(zhe)鸟群动态。借助AI技术,我们不仅能轻松(qīngsōng)识别(shíbié)影像中的鸟类、用声纹图谱系统实现“闻声识鸟”,甚至(shènzhì)还能辨认幼鸟羽毛的渐变纹理和色斑(sèbān)。
值得一提的(de)是,用无人机巡航(xúnháng)采集影像(yǐngxiàng),帮助我们(wǒmen)提升了(le)工作效率。无人机以8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掠过水面,在较短时间内(nèi)就能完成繁杂的密集鸟群数量统计任务。这些数据同步到观测系统后,经过(jīngguò)简单的自动分析,可以揭示部分鸟类活动规律。2024年,我们通过这一整套系统的连续观测,基本掌握了红嘴鸥抵达和飞离滇池草海南部水域的具体时间。AI技术的合理应用,有效提高了滇池鸟类多样性监测效率,为滇池迁飞通道候鸟的观测与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借助无人机(wúrénjī)巡航,我们还有望提高劝导工作效率,对不文明观鸟行为说“不”。此外,无人机从空中拍摄的海鸥密集种群(zhǒngqún)的影像资料,也能帮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鸟类的集群活动,将(jiāng)尊重野生动物自主(zìzhǔ)活动的观念融入日常。
接下来,我们计划在滇池周边新增鸟类智能(néng)观测点,并与全国其他鸟类智能观测点开展交流学习。期待未来,我们能通过智慧观测系统,发现更多“新朋友(péngyǒu)”跨越山河,飞达(dá)滇池。
十年如一日(shíniánrúyīrì)守候“老朋友”
讲述(jiǎngshù)人:湖南桂东县林业局南风坳候鸟保护站护鸟员 熊福良
南风坳位于湖南、江西两省交界处,是内陆第二大(dà)鸟类迁徙通道。每年春秋两季(liǎngjì),成千上万只候鸟从这里南迁北返。自打2014年加入“湘赣两省千年鸟道护(niǎodàohù)鸟红色联盟”,十年间,我再没离开(líkāi)过山林里的这群“老朋友”。
刚入行那年,我与其他(qítā)队员巡山,凌晨两三点打着手电筒(shǒudiàntǒng)穿行在山林中(zhōng),露水把裤腿浸得透湿。突然,头顶传来“啾啾”声,我抬头望去,月光下,一群白鹭正扇动着洁白的翅膀掠过树梢。队员轻声告诉我:“它们飞了几千公里,咱得护好这一程(yīchéng)!”
从那以后,我把每种鸟的叫声、迁徙时间和栖息地都(dōu)细细地记在小本子上。白鹭喜欢在稻田、河岸处成(chùchéng)散群进食,相思鸟喜欢吃昆虫及植物的果实(guǒshí)和种子……
2017年冬天,我巡山到土地池时,一只被露水打湿(dǎshī)羽毛的白鹭(báilù)落在我肩上。它(tā)蜷缩着,羽毛被冰水黏成一团,爪子紧紧抓着我的肩膀。我知道它累了,赶紧从口袋中掏出米粒喂它,用干毛巾为它擦拭(cāshì)羽毛。当(dāng)它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时,当它回眸与我对视时,当它发出清亮的啼叫时……我忽然觉得自己和这个生灵之间有了一种默契。
2023年10月10日晚(rìwǎn),护鸟站值班室外一片漆黑。21时左右(zuǒyòu),窗玻璃哐当一声,我们赶紧出门查看,发现一只夜鸢伏(fú)在地上,一动不动。我小心翼翼地把它(tā)捧进值班室,坐在烤火炉前给它喂水,和它聊天。渐渐地,它开始慢慢挪动,嘴里还(hái)“啾啾”叫着,似在道谢。半小时后,夜鸢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,展翅飞向天空。
这些年,护鸟站不断发展壮大,护鸟站所在的青竹村也随之变(biàn)了模样。山林里(lǐ)装上(zhuāngshàng)了20多个高清摄像头,建起了观鸟台、科普馆,还为一些(yīxiē)珍稀鸟类戴上了GPS追踪器。每到(měidào)迁徙季,许多(xǔduō)观鸟爱好者带着相机慕名而来,一群群中小学生(zhōngxiǎoxuéshēng)来这里研学,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儿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时光。一位来自长沙的游客常常在微信上问我:“老熊,过往的鸟多不?我要带人来观鸟、住民宿、品桂东美食。”
一拨拨候鸟来了又走,走了又来,在(zài)这片(zhèpiàn)山林里,我度过了十年“人鸟共生”的光阴。如今,我已过花甲之年,每当爬上土地池,看着(zhe)(kànzhe)绵绵青山,听着声声鸟鸣,望着山脚下错落有致的百余家民宿,就感觉自己依然年轻。站在护鸟站前,我等候着我的“老朋友”……
为候鸟打造舒适(shūshì)“服务区”
讲述人: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工作人员 韩克武
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(hòuniǎo)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枢纽,也是众多候鸟首选的“服务区”,每年有近50万只候鸟在此迁徙过境。可在多年前,因为水量减少,生态(shēngtài)严重退化(tuìhuà),候鸟路过(lùguò)这里时,只能失望离去。
2017年(nián),我们在宁河区政府的支持(zhīchí)下,对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态修复。这几年,通过更新改造水坝,疏通补水线路,形成了相互(xiānghù)连通的三级水体,可随时向湿地内部补充水源。保护区的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%,水质大幅提高,生态功能得到(dédào)有效恢复,植被扩面增长3万亩(wànmǔ)。
在改善湿地生态大环境的同时,我们还在“服务区(fúwùqū)”里为候鸟(hòuniǎo)准备了舒适的休憩场所。我们打造了100个生境(shēngjìng)岛、1万多亩浅水区,不同的鸟类有了理想的栖息地、觅食地和繁衍地。
过境的游禽、涉禽,生境(shēngjìng)各不相同。比如,天鹅喜爱的水位在30厘米左右,而黑尾塍鹬等旅鸟仅需10厘米。自2019年(nián)开始(kāishǐ),我们每年秋季都会(huì)利用水利设施和保护区的地势差异,科学调控水位,打造多样化的浅滩环境。我们还会根据迁徙季候鸟的行进特点,对水位进行动态(dòngtài)调节,让鸟类“朋友们”在七里海“住”得舒心。
现在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,鸟还(hái)巢、水复清、芦花(lúhuā)飞。鸟类品种也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,数量由20万只(zhǐ)增加到50万只。曾经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、文须雀、北(běi)长尾山雀、黑天鹅、黑嘴琵鹭等,纷纷重返七里海。这个变化,真是让人欣喜不已。
去年,我们推出了天津首个(shǒugè)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系统,引入(yǐnrù)动物AI智能识别(shíbié)、物联网技术,整合域内90余套监测设备,打造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,实现湿地核心区内动植物、人类活动、生态环境等(děng)要素全天候、立体化监测。
截至今年5月初,已有25万只候鸟过境七里海湿地(shīdì),远超历史同期水平。看来,越来越多的鸟儿认可我们(wǒmen)这个“服务区”了(le)。相信未来,还会有更多候鸟来七里海“做客”。
在天津(tiānjīn)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。新华社发
红胁绣眼鸟在山东(shāndōng)济南森林公园采食浆果。新华社发
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越冬候鸟(dōnghòuniǎo)。新华社发
黑鹳在河北平山县境内的冶河湿地嬉戏。新华社发(fā)
上海崇明东滩鸟类(niǎolèi)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(nèi),护鸟员在查看候鸟。新华社发
在黑龙江抚远(fǔyuǎn)市沿江公园湿地,一群东方白鹳(báiguàn)在冰面上休息。新华社发
(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(guāngmíngrìbào)(guāngmíngrìbào)记者 郝泽华、周梦爽、李玉兰、王洋、胡晓军、徐鑫雨、禹(yǔ)爱华、龙军、王艺钊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静迪、郭建东)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5月(yuè)09日 07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(guāngmíngrìbào)》
逐风蹁跹,振翅高飞。候鸟,堪称“空中(kōngzhōng)旅行家”,它们跨越千山万水(qiānshānwànshuǐ),于季节更迭间勾勒出灵动的(de)(de)生命轨迹,在自然的壮丽史诗里书写着生意盎然的篇章(piānzhāng)。为守护这份生机与灵动,无数身影深耕于候鸟保护与研究领域,用无尽的热爱与坚守,照亮这些“天空精灵”的迁徙路。
今年5月10日(rì)是世界候鸟(hòuniǎo)日。我们邀请4位参与候鸟保护的一线工作者,分享他们在候鸟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。
讲述人:江西余干县公安局康垦鄱阳湖(póyánghú)渔鸟生态保护(bǎohù)派出所民警 张世恩
站在(zài)鄱阳湖边的(de)草洲上(shàng),看着成群的白鹤掠过天际,这些年与“天空精灵”相处的点滴历历在目。今年是渔鸟派出所(pàichūsuǒ)成立的第四年,也是我在这里工作的第四年。从打击非法捕捞(bǔlāo)的“水上卫士”,到守护鱼鸟的“生态警察”,如今,我的角色不仅仅是执法者,更是“生命通道”的筑路人。
2021年2月,我们所作为全国首个以“渔鸟”命名的派出所挂牌成立。随着长江(chángjiāng)“十年禁渔”启动,鄱阳湖面临新的挑战(tiǎozhàn):候鸟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重叠,生态保护需要更专业(zhuānyè)、专门的队伍。62公里湖岸线(ànxiàn)、640平方公里水域,渔鸟派出所成为构筑人、鸟、鱼和谐(héxié)共生家园的守护者。
巡湖(xúnhú)是我们的基本工作。由于湖岸线长、水域面积大,光靠人力巡湖,实在盯不过来(guòlái)。后来,县里加大投入建成“智慧鄱阳湖”生态管控平台,7架(jià)光电设备、4座无人机场(jīchǎng)、463路监控织成天网。一旦系统(xìtǒng)预警显示(xiǎnshì)湖面有可疑船只,公安、渔政联动,十来分钟就能到达现场。通过高空瞭望镜头,我们还能清晰看到15公里外候鸟的觅食状态,仿佛长了“千里眼”。
4年来(niánlái),我们救助(jiùzhù)了22只(zhǐ)野生动物,包括21只候鸟和1只麂。记得在一个冬夜,我们接到群众举报:有人在湖区架设捕鸟网。我们在齐膝深的(de)泥沼里摸索了2个多小时,终于(zhōngyú)找到了3张长达20多米的捕鸟网,网上挂着3只奄奄一息的白琵鹭。我用棉警服裹(guǒ)着鸟儿,带回派出所的临时救助站,给它们喂葡萄糖水,用吹风机慢慢烘干羽毛……凌晨4点,当最后一只白琵鹭终于抬起头时,我们悬着的心(xīn)终于踏实了——这一夜的辛苦,值得!
我们还办过候鸟“幼儿园(yòuéryuán)”。去年冬天,我们巡湖时发现了4只小天鹅幼鸟,它们(tāmen)可能是在(zài)迁徙中(zhōng)与父母走散了。我立即联系相关部门,在湖边圈出一块安全水域,每天投放玉米、水草。令人惊喜的是,附近的成年天鹅群主动当起了“保姆”,带着(zhe)这些小天鹅觅食。2个月后,这群“幼儿园小朋友”终于跟上大部队北飞。
今年年初,一只受伤的东方白鹳(báiguàn)成了我们的“特殊客人”。它在(zài)康山水域被渔网缠住,左翼(zuǒyì)严重受伤。我们请来省里的专家诊治,每天记录它的恢复情况。这只白鹳熟悉环境后,和人特别亲近,康复期间经常(jīngcháng)跟着巡湖的快艇“遛弯儿”。放归那天,它在空中盘旋了3圈才离开(líkāi),像是在跟我们道别。
近年来,鄱阳湖生态环境越来越(yuèláiyuè)(yuèláiyuè)好,来这里安家的候鸟也越来越多(duō)。余干公安通过在微信群宣传护鸟知识、走进学校开展“小候鸟课堂(kètáng)”等做法,让护鸟渐渐变成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。过去,有些渔民觉得鸟抢了(le)鱼,现在可不一样了,不少退捕渔民成了护鸟志愿者,昔日的“捕鸟能手”老周就是其中一个。他熟悉每处候鸟栖息地(qīxīdì),给保护工作提供了不少帮助,去年还协助我们救了2只灰鹤。
湖是大家的(de),鸟也是。你(nǐ)看,夕阳西下,鹤群掠过金色的湖面,这就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。我们守住的不仅是鸟,更是咱鄱阳湖的魂。
AI加持下(xià),更多“新朋友”跨越山河
讲述人(rén):云南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工程师 张志中
滇池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众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或(huò)迁徙途中的“驿站”。初冬时节(shíjié),清晨的薄雾(bówù)还未散尽,滇池湖面就会传来(chuánlái)红嘴鸥的鸣叫声。等到春回大地,气温渐暖,红嘴鸥们告别昆明,开启北迁之旅。5月初,在滇池海埂东码头,我们还能见到一小群(xiǎoqún)逗留的红嘴鸥,它们或在湖面嬉戏,或于蓝天翱翔……
作为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的一员,我见证了科技对(duì)候鸟观测与保护的帮助。滇池这片(zhèpiàn)水域(shuǐyù),正逐渐成为东亚—澳大利西亚迁飞通道上的科技护鸟样板。
观测鸟类该用什么工具?或许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望远镜。前些年,我们的观测工作确实离不开它。如今我们用上了更加智慧(zhìhuì)的方式。你看,在AI智慧鸟类观测系统中,高清摄像机和麦克风正在滇池几片示范区域实时捕捉着(zhe)鸟群动态。借助AI技术,我们不仅能轻松(qīngsōng)识别(shíbié)影像中的鸟类、用声纹图谱系统实现“闻声识鸟”,甚至(shènzhì)还能辨认幼鸟羽毛的渐变纹理和色斑(sèbān)。
值得一提的(de)是,用无人机巡航(xúnháng)采集影像(yǐngxiàng),帮助我们(wǒmen)提升了(le)工作效率。无人机以80米左右的巡航高度掠过水面,在较短时间内(nèi)就能完成繁杂的密集鸟群数量统计任务。这些数据同步到观测系统后,经过(jīngguò)简单的自动分析,可以揭示部分鸟类活动规律。2024年,我们通过这一整套系统的连续观测,基本掌握了红嘴鸥抵达和飞离滇池草海南部水域的具体时间。AI技术的合理应用,有效提高了滇池鸟类多样性监测效率,为滇池迁飞通道候鸟的观测与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。
借助无人机(wúrénjī)巡航,我们还有望提高劝导工作效率,对不文明观鸟行为说“不”。此外,无人机从空中拍摄的海鸥密集种群(zhǒngqún)的影像资料,也能帮助大众更直观地了解鸟类的集群活动,将(jiāng)尊重野生动物自主(zìzhǔ)活动的观念融入日常。
接下来,我们计划在滇池周边新增鸟类智能(néng)观测点,并与全国其他鸟类智能观测点开展交流学习。期待未来,我们能通过智慧观测系统,发现更多“新朋友(péngyǒu)”跨越山河,飞达(dá)滇池。
十年如一日(shíniánrúyīrì)守候“老朋友”
讲述(jiǎngshù)人:湖南桂东县林业局南风坳候鸟保护站护鸟员 熊福良
南风坳位于湖南、江西两省交界处,是内陆第二大(dà)鸟类迁徙通道。每年春秋两季(liǎngjì),成千上万只候鸟从这里南迁北返。自打2014年加入“湘赣两省千年鸟道护(niǎodàohù)鸟红色联盟”,十年间,我再没离开(líkāi)过山林里的这群“老朋友”。
刚入行那年,我与其他(qítā)队员巡山,凌晨两三点打着手电筒(shǒudiàntǒng)穿行在山林中(zhōng),露水把裤腿浸得透湿。突然,头顶传来“啾啾”声,我抬头望去,月光下,一群白鹭正扇动着洁白的翅膀掠过树梢。队员轻声告诉我:“它们飞了几千公里,咱得护好这一程(yīchéng)!”
从那以后,我把每种鸟的叫声、迁徙时间和栖息地都(dōu)细细地记在小本子上。白鹭喜欢在稻田、河岸处成(chùchéng)散群进食,相思鸟喜欢吃昆虫及植物的果实(guǒshí)和种子……
2017年冬天,我巡山到土地池时,一只被露水打湿(dǎshī)羽毛的白鹭(báilù)落在我肩上。它(tā)蜷缩着,羽毛被冰水黏成一团,爪子紧紧抓着我的肩膀。我知道它累了,赶紧从口袋中掏出米粒喂它,用干毛巾为它擦拭(cāshì)羽毛。当(dāng)它扑棱着翅膀飞向天空时,当它回眸与我对视时,当它发出清亮的啼叫时……我忽然觉得自己和这个生灵之间有了一种默契。
2023年10月10日晚(rìwǎn),护鸟站值班室外一片漆黑。21时左右(zuǒyòu),窗玻璃哐当一声,我们赶紧出门查看,发现一只夜鸢伏(fú)在地上,一动不动。我小心翼翼地把它(tā)捧进值班室,坐在烤火炉前给它喂水,和它聊天。渐渐地,它开始慢慢挪动,嘴里还(hái)“啾啾”叫着,似在道谢。半小时后,夜鸢身体恢复得差不多了,展翅飞向天空。
这些年,护鸟站不断发展壮大,护鸟站所在的青竹村也随之变(biàn)了模样。山林里(lǐ)装上(zhuāngshàng)了20多个高清摄像头,建起了观鸟台、科普馆,还为一些(yīxiē)珍稀鸟类戴上了GPS追踪器。每到(měidào)迁徙季,许多(xǔduō)观鸟爱好者带着相机慕名而来,一群群中小学生(zhōngxiǎoxuéshēng)来这里研学,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这儿享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时光。一位来自长沙的游客常常在微信上问我:“老熊,过往的鸟多不?我要带人来观鸟、住民宿、品桂东美食。”
一拨拨候鸟来了又走,走了又来,在(zài)这片(zhèpiàn)山林里,我度过了十年“人鸟共生”的光阴。如今,我已过花甲之年,每当爬上土地池,看着(zhe)(kànzhe)绵绵青山,听着声声鸟鸣,望着山脚下错落有致的百余家民宿,就感觉自己依然年轻。站在护鸟站前,我等候着我的“老朋友”……
为候鸟打造舒适(shūshì)“服务区”
讲述人: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(zìránbǎohùqū)工作人员 韩克武
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候鸟(hòuniǎo)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枢纽,也是众多候鸟首选的“服务区”,每年有近50万只候鸟在此迁徙过境。可在多年前,因为水量减少,生态(shēngtài)严重退化(tuìhuà),候鸟路过(lùguò)这里时,只能失望离去。
2017年(nián),我们在宁河区政府的支持(zhīchí)下,对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全方位的生态修复。这几年,通过更新改造水坝,疏通补水线路,形成了相互(xiānghù)连通的三级水体,可随时向湿地内部补充水源。保护区的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%,水质大幅提高,生态功能得到(dédào)有效恢复,植被扩面增长3万亩(wànmǔ)。
在改善湿地生态大环境的同时,我们还在“服务区(fúwùqū)”里为候鸟(hòuniǎo)准备了舒适的休憩场所。我们打造了100个生境(shēngjìng)岛、1万多亩浅水区,不同的鸟类有了理想的栖息地、觅食地和繁衍地。
过境的游禽、涉禽,生境(shēngjìng)各不相同。比如,天鹅喜爱的水位在30厘米左右,而黑尾塍鹬等旅鸟仅需10厘米。自2019年(nián)开始(kāishǐ),我们每年秋季都会(huì)利用水利设施和保护区的地势差异,科学调控水位,打造多样化的浅滩环境。我们还会根据迁徙季候鸟的行进特点,对水位进行动态(dòngtài)调节,让鸟类“朋友们”在七里海“住”得舒心。
现在的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,鸟还(hái)巢、水复清、芦花(lúhuā)飞。鸟类品种也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,数量由20万只(zhǐ)增加到50万只。曾经消失10多年的震旦鸦雀、文须雀、北(běi)长尾山雀、黑天鹅、黑嘴琵鹭等,纷纷重返七里海。这个变化,真是让人欣喜不已。
去年,我们推出了天津首个(shǒugè)“天空地”一体化监测系统,引入(yǐnrù)动物AI智能识别(shíbié)、物联网技术,整合域内90余套监测设备,打造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平台,实现湿地核心区内动植物、人类活动、生态环境等(děng)要素全天候、立体化监测。
截至今年5月初,已有25万只候鸟过境七里海湿地(shīdì),远超历史同期水平。看来,越来越多的鸟儿认可我们(wǒmen)这个“服务区”了(le)。相信未来,还会有更多候鸟来七里海“做客”。
在天津(tiānjīn)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拍摄的候鸟。新华社发
红胁绣眼鸟在山东(shāndōng)济南森林公园采食浆果。新华社发
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越冬候鸟(dōnghòuniǎo)。新华社发
黑鹳在河北平山县境内的冶河湿地嬉戏。新华社发(fā)
上海崇明东滩鸟类(niǎolèi)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(nèi),护鸟员在查看候鸟。新华社发
在黑龙江抚远(fǔyuǎn)市沿江公园湿地,一群东方白鹳(báiguàn)在冰面上休息。新华社发
(项目团队:光明日报(guāngmíngrìbào)(guāngmíngrìbào)记者 郝泽华、周梦爽、李玉兰、王洋、胡晓军、徐鑫雨、禹(yǔ)爱华、龙军、王艺钊 光明日报通讯员 薛静迪、郭建东)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5月(yuè)09日 07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(guāngmíngrìbào)》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